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三类温州客的炒房故事:房子卖不掉 只能抱着房子哭

东地产  作者:搜房苹果  2015-02-06 10:01

[摘要] 从1998年在家门口的小试牛刀,到2000年起组团包车来上海看房,在这场炒房战役中,温州炒房团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喜剧”,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伴随着楼市各项调控政策的深入,房价水涨船高时代的离去,温州炒房团跨越一个世纪的炒房神话终将落幕。

昨日辉煌已逝,今时不同往日,温州炒房客,如今演绎怎样的楼市人生?

“现在把房子卖了,亏的啊。”“房子卖不掉,怎么办呀?”“现在谁还会傻到去炒房!”……

窗外寒风凛冽,玻璃窗上凝结着冰霜,树枝裸露着枝桠,诉说着楼市的冷暖,昼夜变换四季更替,一切如常规发展。咖啡馆内,几个温州人面对《东地产财经周刊》时,透露他们对楼市的观点、对这个变幻莫测市场的观察。

房子卖或不卖,这是当前手中持有好几套房产的温州人矛盾的心理状态。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也让温州炒房团捏一把汗。起初,温州人用房产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不论你是借钱贷款还是自己出资,在上海有房就是大款,甚至与这户人家是亲戚都脸上沾光。当下,温州“全民炒房话房”、“全民借贷”的时代已经悄然逝去,那些将所有淘金希望都寄予楼市之中的温州人,更是付出惨痛的代价,轻则低价抛售,重则轻生。

这个在外界眼里褒贬不一的温州炒房团,渐行渐远,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温州人是炒房高手,炒透本地楼市后,又大规模向外扩张,全球均有温州人炒楼的影子。如今,房子这块金却成了温州炒房团手里的烫手山芋,炒房高手也只剩落寞的背影。《东地产》深入采访具有代表性的温州炒房客,记录他们炒房有关的过去和现在。

退得早不如退得巧

每月一聚,这是温商张政文与好友的约定,坚持了十来年。走进打浦桥丰收日店里,再嘈杂也掩盖不了温州人特有“大嗓门”。

“你现在南浦大桥的服装店生意怎么样?”张政文正与他的好友们讨论近的生意动态、商量着未来大家可以合作的方向,当然房产也是这群温州人在餐桌上必谈的话题。

张政文是家中的老幺,一米七不到的个子,有着乐嘉一般的圆脑袋,棒球帽不离头。朋友们总是开玩笑说:“阿文啊,人小鬼大,这就叫浓缩的都是精华。”上下七兄弟姐妹,作为八十年代农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父母一直引以为傲。1997年,张政文闯进上海,在豫园小商品市场开始做起小商品生意,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一众温州好友。

温州人在外打拼,大的特质就是团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001年的时候,在豫园小商品市场中的温州商人经常提到在上海买房,以后一定会发。“谁谁谁去年在哪里买了一套房子,现在都涨了好多了”张政文说这是当时整个市场里从早到晚大家都讨论的话题。而后,张政文找到他的好友们,一起商量在上海置业的事情。

张政文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事不靠谱,万一被套住怎么办,还有几个朋友资金有限,不敢去做这么大的投资,当时两三千一平米的房子,对我们做小本生意的人来说也是需要拿出很多钱了。我就跟他们说,不要担心,如果真不够,我先借你们,或者大家一起合伙买,看准时机再卖掉。”在张政文的不断分析引导下,他与好友们全部开始了在上海置业的道路。“后来,我们发现投资房产比做小商品生意来钱速度快多了。我也让我哥我姐一起买,有钱全家赚,每个人手里都有好几套房子。”也许正是这种举家齐置业的气势,从个人到家族,从家族到乡亲父老,让温州炒房团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2008年,张政文手里差不多有近8套房源。“我也没有特意觉得一定要卖掉,当时就觉得自己住一套徐家汇的,五角场那边给儿子留一套就够了。起初把房子租给别人,后来发现有些租客不打扫干净,以后再租或者卖就难了,租不出去空置是浪费。”张政文告诉记者。只是抱着这种心态,张政文委托中介转卖了手里另6套房子,几乎每套均价都比购入时翻了一倍。

“现在回想,还好当时把房子卖掉,不然现在只能抱着房子哭了。”张政文与太太拿着卖房赚来的钱还了贷款,用余钱做着大众汽车配件、在打浦桥开了一家美容院、在斜土路开了一家会所。“开会所也是方便兄弟朋友聚会。”这个中年男人,尽管在上海生活已久,但身上依旧透露着温州人的特质,“不炒房以后,就开始替身边到适婚年龄的孩子着急,没事儿还会做个媒人,我就是个操心的命”张政文半开玩笑的说。

买房虽易卖房难

并非人人都是幸运儿。

“我这五套房子就拜托你了。”、“房子现在怎么样了?有人问吗?”据中介介绍,项先生常从意大利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房子动态。

项先生在意大利生活多年,在意大利当地华人中小有名气,每年都受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宴。这是一位典型的官场生意人,微信朋友圈中,只见他到处飞,实打实的空中飞人,到哪儿都有他的房产

近一次见到他是在普陀山,相较日常西装革履、腰系爱马仕皮带的正儿八经装扮,难得见一身休闲装扮,依旧难掩一脸贵族风范,和蔼的笑容在冬天暖阳下亦显亲和。项先生的友人笑称:“你赶紧让菩萨保佑你房子卖掉,以后房价会跌死,再不卖就没戏了。”

由于常年在外,温州还有企业需要管理,平日里工作繁忙不堪,无暇顾及上海的房子。在普陀山时,刚好一群好友相会,提到买房卖房,项先生想起好友徐小姐在上海认识中介,就托徐小姐帮他转手卖掉。徐小姐从中介处了解到,项先生手里的都是高端住宅,市场价均一千万起,现在很难卖动。

上个月终于有人看中项先生在宛平南路的豪宅,可惜终因为价格低于项先生心理价位,没能谈成。在项先生看来,买房子本来就是为了生钱,现在不赚还得亏本,的方法就是等待时机的出现。

与项先生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林莲。林莲在上海打拼已有十七年,从在上海滩商厦8平米的小铺位做起,到现在拥有300平米公司。2005年时,林莲先是买下了所在的上海滩商厦的铺位,租给商户年租金12万起,当时所有人都说,林莲买了这个商铺比买几套房子都值。而后,林莲发现房地产商机愈发显现,先后又在杭州、绍兴、海南等地购置商铺住宅。

2010年末,林莲感觉形势不对,想要转手杭州的商铺,但朋友都劝她别卖,以后还会涨。2011年,林莲仍然不看好杭州的楼市,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终以买入价卖了出去。如今,楼市越发不景气,房价下跌趋势难挡。林莲透露,上海滩老板被捕,商场要放出去拍卖,自己商铺生死未卜。上海的商铺以及其他地方的房产想要抛售已非易事。

“现在整体环境不容乐观,没有人敢炒房了,抛的倒是一堆,买房投资的也基本不存在。”中介钱小姐说道。

远离炒房再转战场

温州,一直被誉为全民皆商的地方。聪明的温州人,没有在一根绳上吊死,那些看穿房地产泡沫的小主们早已转战其他领域。胡丽丽就是其中一位,在上海买了好几套房子的她,将手中的房子租的租、卖的卖。她说:“我现在就稳稳当当的做七浦路的生意,房子这些不去想了,能卖多少就多少。早就不炒房,一直在炒股,这段时间股市这么好,不炒就浪费了。”

这个精明的温州女人,其实早已把买房的钱连本带利从股市还有围巾生意中赚回来了。在国家还未严查高仿,A货盛行时,胡丽丽也从广州进货,放在店内给熟客,其中获利也相当可观。

瓯越文化熏陶下的东方犹太人,带着温州人精神,开启温州模式,四处寻找商机。

不炒房,做微商。退休在家的江丽君,没赶上炒房的好时机,却赶上了微商风。退休了也闲不住,是很多温州人的通病,也许他们一辈子都在想着如何充实生活。一副老花镜,拿着IPAD,在朋友圈刷刷刷,单靠微信上的生意,江丽君也可月入万元。

不炒房,开酒店。趁着现在房价的下跌趋势,余中跟好友盘下了哈尔滨路的一套公寓式住宅,决定将一楼打造成会所,二到四楼做成公寓式酒店。

不炒房,卖红酒。王凤晓是西班牙华侨,在西班牙专业研究葡萄酒。在她看来,国内有太多的假酒,酒的品质略显低端,国人对红酒的认识不够深入,以为贵的就是好的。于是,借势上海自贸区,从西班牙运回自己酒庄酿造的葡萄酒,在朋友间打开销售市场。现在,她的葡萄酒广受好评,也有许多温州人加入她的团队,在温州、深圳、嘉兴、上海等地分销

越来越多的温州投资者正在撤出房地产市场,温州大的建筑企业中城集团破产重组,甚至就连上海这片温州人看好的地方,也已难觅温州炒房团的身影。

从1998年在家门口的小试牛刀,到2000年起组团包车来上海看房,在这场炒房战役中,温州炒房团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喜剧”,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伴随着楼市各项调控政策的深入,房价水涨船高时代的离去,温州炒房团跨越一个世纪的炒房神话终将落幕。

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 业内:将推动房价新一轮上涨

中国楼市将面临巨大泡沫 吴晓波建议百姓两种方式应对

住得越高,噪音越大?

利好楼市 中国从今起再次实施超预期全面降准

返乡置业能否预热羊年楼市?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